(报告出品方/作者:安信证券,徐慧雄)
1.年行业总量趋稳,新能源依然高增长
年行业总量趋稳,新能源依然高增长。我们预计年乘用车批发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10%;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%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8%。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优化,我们预计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复苏。我们预计,年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.5%,销量达到万辆,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49%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3%。我们预计年出口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加90万辆。
1.1.行业背景:年乘用车总量、新能源渗透率均达到历史较高水平
年乘用车行业复盘:1-5月,疫情严重带来零部件供应紧缺,乘用车累计销量万辆,同比下降3.8%。6-10月,乘用车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刺激、行业缺芯缓解,乘用车累计销量万辆,同比增长31.8%。11月受疫情影响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6%,1-11月乘用车销量万辆,同比增长12.0%。我们预计年全年乘用车批发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10%,达到历史较高的销量水平。
年新能源乘用车行业复盘:1-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到.4万辆,同比增长%,其中7月以来在传统车购置税减半的背景下,新能源同比增速逐步放缓。年1-11月新能源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,为27.4%,相比年提升11.8pct。我们预计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%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8.3%。
年乘用车出口销量复盘:年延续了年出口销量高增长的态势,M1-M11乘用车出口销量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59%;年整车主要出口中东、北美、欧洲和东南亚地区,其中墨西哥、比利时和英国市场的表现较强。
年乘用车出口销量贡献较大的车企主要有上汽集团(自主+上汽通用+五菱)、奇瑞、特斯拉、吉利、长安和长城。我们认为,年乘用车出口表现优异的原因在于:1)外部:欧洲能源短缺带来制造成本提升,芯片等供应链紧缺,海外车企扩张速度放缓;2)内部:自主车企燃油车产品力提升,新能源车技术走在前列,自主车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。我们预计年乘用车出口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57%。
1.2.总量判断:年新能源车依然高增长,混动是亮点
随着防疫政策的逐步优化,我们预计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复苏:参考印度尼西亚、马来西亚等国家,在防疫政策放开后乘用车销量经历1-2个月的短暂下滑(短期内感染率提升延缓购车需求)后呈现逐步上行的趋势。年12月7日,《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》出台,各地防疫政策先后放开,我们预计全面放开后乘用车行业将经历2个月左右的销量阵痛期,之后随着感染率的下行,乘用车需求有望逐步修复,销量环比上行。
悲观情况下,年乘用车补贴可能退出
1)国补退出:按照此前政策规划,年传统乘用车(售价不超过30万元,2.0L排量及以下)购置税率从5%恢复至10%,以售价为15万元的燃油车为例,相当于补贴退坡元。新能源车方面,年新能源车国家补贴退出,其中km以上的纯电动车补贴标准为1.26万元,插电混动车补贴标准为元,总体上年插电混动车的国补退坡幅度小于传统车。
2)地方补贴可能退出:年4月份以来多地出台补贴和优惠政策刺激传统车和新能源车消费,补贴金额多在5千元左右。
年乘用车出口增量有望对冲行业补贴退出带来的下行压力:随着上汽、比亚迪、吉利、长城等头部车企加速布局海外市场,根据各家主机厂的出口销量规划和新车型布局,我们保守预计年出口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38%。年乘用车出口销量相比年有望增加90万辆,预计其中贡献较大的有:上汽集团增加32万(上汽乘用25万+五菱5万+通用2万)、奇瑞增加16万,比亚迪增加15万、长城增加6万、特斯拉增加5万。
年乘用车销量预测:年Q1面临防疫放开初期短期感染率上升、春节、补贴可能退出等影响因素,预计乘用车产销将受到压制;后续随着疫情逐步缓解,需求有望逐步复苏,乘用车产销有望逐步回暖。乐观情况下,假设防疫放开后需求恢复较快、并且购置税优惠延续,我们预计年Q1-Q4环比增速分别为-27%、+21%、+12%、+17%,同比增速分别为-14%、+20%、-2%、+16%,全年销量同比增长5%;悲观情况下,假设防疫放开需求恢复较慢、并且购置税优惠退出,我们预计年Q1-Q4环比增速分别为-32%、+17%、+10%、+12%,同比增速分别为-20%、+8%、-14%、-2%,全年销量同比下降8%;我们预计年乘用车销量同比增速在-8%到+5%之间,中性估计,我们预计年乘用车销量同比下降1.5%,销量有望达到万辆。
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预测:新能源乘用车方面,年新能源车优质供给显著增多,尤其是插电混动车和20万以上纯电动车。我们假设:1)年新车型能够及时上市;2)年新能源车免购置税优惠退出,Q4新能源车行业冲量抢装,Q4销量环比增幅较大。结合各新能源车型的产品力和竞争力,我们对各车企细分车型的销量进行预测,我们预计,年纯电动车销量同比增长32%,达到万辆;插电混动车销量同比增长%,达到万辆。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同比增长49%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43%。
年乘用车结构预测:年纯电动销量有望达到万,占比29%,同比提升7pct;年插电混动销量有望达到万,占比14%,同比提升8pct。年纯电和插电混动比例有望达到为2.1:1(年该占比预计为3.3:1)。年油电混动销量有望达到万,占比5%,同比提升1pct;年燃油车销量有望达到万,占比52%,同比下降16pct。
2.竞争格局:行业竞争趋于激烈,自主品牌产品周期强
年新能源车优质供给大幅增加,整体竞争趋于激烈。分价格带来看:10-20万元新能源车市场空间较大(约万辆),渗透率较低(Q1-Q%),格局相对较好,未来新车较多。20-30万和30万以上新能源车均有-万辆的潜在空间,Q1-Q3渗透率分别为28%和26%,未来新车型较多,竞争压力较大。我们预计,年10-20万、20-30万和30万以上的新能源车销量分别有望达到、和万辆,分别同比增加、和81万辆。分车企来看:年新势力新品战略偏防守,主要由年底的新车和年的换代车型贡献增量,预计其市占率稳中有升;年合资车企新车型较少,预计其销量份额将继续下滑;年传统自主车企产品周期较强,销量份额有望持续提升。-年乘用车行业下行期,合资车企凭借较强产品周期实现份额和利润双增,同期自主份额和利润率持续下行;我们认为在年行业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依旧有结构性投资机会,自主车企有望凭借强势产品周期实现销量、份额提升和盈利边际改善。
2.1.总体:新能源车供给大幅扩张,整体竞争加剧
从年1-10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的份额来看,相比年实现份额明显提升的仅比亚迪一家。凭借Dmi超级混动和e平台3.0车型的持续热销,比亚迪年1-10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达到万辆,份额达到28%,相比年提升10pct;特斯拉、上汽通用五菱年1-10月新能源车累计销量分别达到55和45万辆,份额分别为11%和9%,相比年分别下降3pct和5pct;理想、蔚来和小鹏年的新能源累计销量份额均约为2%,相比年均下降1pct。
年新能源新车型供给有望大幅扩张。年前三季度交付的新能源新车型有35款,其中包含24款纯电动车、11款插电混动车。
Q4至年预计至少有66款新车型(即将)交付,其中包括32款纯电动车,34款插电混动车,新能源车供给迎来大幅扩张。
随着新能源优质供给逐步增多,新能源车行业逐步进入拼成本、性价比时代。例如,年9月23日小鹏G9(上市后仅两天)调整车型命名及配置,将部分选装配置升级为标配,相当于变相降价2.2-3万元,回归性价比路线,调整原因或为订单压力以及竞争加剧。再例如,10月24号起特斯拉Model3后驱/高性能版补贴后售价分别降价1.4/1.6万元至26.59/34.99万元,ModelY后驱/长续航/高性能版补贴后售价分别降价2.8/3.7/2.0万元至28.89/35.79/39.79万元,降价原因主要为产能提升+同级竞品增多。
2.2.分价格带分析:20万以上价格带竞争趋于激烈,10-20万竞争格局相对较好
2.2.1.10-20万:市场容量较大、格局相对较好
年10-20万元乘用车份额达到47%,以2万总量计算,预计约有万辆的潜在空间,市场容量较大。年1-10月10-20万元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为24%,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
年10-20万的热销车型主要有比亚迪的宋DM(Plus+Pro)、秦PLUSDM、海豚、元PLUS、秦PLUSEV以及广汽埃安的埃安Y和埃安SPLUS;相比年主要新增比亚迪海豚和元PLUSEV。
我们预计22年底至23年有至少18款10-20万元新能源新车型;其中大部分为插混车型,有望抢占10-20万元传统车市场,带动此价格带的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。
2.2.2.20-30万:竞品数量多、竞争压力大
年20-30万元乘用车份额为17%,以2万总量计算,预计约有万辆的潜在空间,较10-20万元乘用车的市场容量较小。年1-10月20-30万元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8%,渗透率较高。
年20-30万元的热销车型主要有特斯拉Model3、比亚迪的汉EV、汉DM、唐DM、小鹏P7、问界M5,其中相比年新增了问界M5EREV。
预计年有至少21款20-30万元新能源新车型(其中有12款纯电动新车型、9款插混新车型)。市场容量较小+同价位竞品较多,20-30万元新能源车型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。其中的大部分纯电动车(例如埃安A02、埃安A19、欧拉闪电猫、哪吒S、深蓝CEV等)均对标特斯拉Model3或ModelY,此外,特斯拉车型售价可能继续下探,预计年此价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。
2.2.3.30万以上:新品较多、竞争趋于激烈
年30万以上乘用车份额为16%,以2万总量计算,预计约有万辆的潜在空间,市场容量较小。年1-10月30万元以上乘用车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6%,渗透率较高。
年30万元以上的热销车型主要有特斯拉的ModelY、理想ONE、极氪、蔚来ES6、理想L9;和年相比,年极氪和理想L9表现优异。
预计年有22款30万元以上新能源新车型(其中有12款纯电动新车型、10款插混新车型)。市场容量较小+新车型较多,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竞争较激烈。
总结:10-20万元乘用车市场容量较大(47%份额,约有万辆),Q1-Q3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4%,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,未来新车型较多且主要为插电混动车型,年此价格带新能源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。20-30万元乘用车市场约有17%的份额,对应约万辆的市场空间,新能源渗透率达到28%,竞品数量较多,竞争最为激烈。30万元以上乘用车市场约有16%的份额,对应约万辆的潜在空间,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26%,未来新车型较多,竞争压力较大。
结合各新车型的上市时间、产品力和竞争力,我们预计,年10-20万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相比年增加万辆(其中纯电动车59万辆、插混78万辆)。年20-30万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相比年增加万辆(其中纯电动车68万辆、插电混动车42万辆)。年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到万辆,相比年增加81万辆(其中纯电动车41万辆、插电混动车41万辆)。
2.3.分车企分析:新势力稳增长、合资品牌压力较大,传统自主强势崛起
2.3.1.年新势力全新车型较少,市场份额稳中有升
年造车新势力的市场份额有所下滑。年起造车新势力强势入局,销量和市占率持续提升,年六家头部新势力的销量市占率达到12.2%。但随着传统自主车企的加速布局,新势力的先发优势逐渐失去,年起市场份额开始被逐步蚕食,M10六家头部新势力在新能源车市场中的销量市占率仅剩9.23%。
年新势力部分优质新车尚未开启大规模交付。年蔚小理等一线新势力有多款竞争力强的新车型上市,但蔚来ET5、小鹏G9、理想L8、零跑C01等新车型上市时间较晚、截止M10尚未开启大规模交付;叠加市场竞争的加剧影响,年新势力车企的市场份额呈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。
年新势力全新车型不多,以旧车型换代为主。年上市的全新车型中,理想L7和问界M9